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研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8月18日至26日,在威尼斯wns8885556官方入口团委书记申一彤、副书记周艳龙的指导下,由6名党员先锋、学生骨干组成的“回延安——追寻革命圣火,重温峥嵘岁月”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延安开展研学,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思、践、悟”延安精神,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
延安精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青年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孕育了延安精神。
一、研学红色旧址,感悟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8月18日至26日,实践队员前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和南泥湾革命旧址等地研学,深刻学习延安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悟革命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件件文物、旧照和雕塑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杨家岭革命旧址,鲜红的党旗在中共七大礼堂顶端迎风飘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实践队员在枣园、南泥湾革命旧址、党徽广场研学
南泥湾革命旧址,那段将“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的“烂泥湾”创造出成“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的艰苦奋斗史,感悟那段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光辉岁月领实践队员动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研学红色旧址,感悟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无论走到哪里,青年都能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二、走进中国梦展厅,研习伟大思想
延安学习书院—全国首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体平台研学,实践队员来到这里研习伟大思想,沉浸红色典籍,深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
实践队员在延安学习书院研学
三、革命英雄讲党课,重温峥嵘岁月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全国唯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院内休养的红军老战士、老复员军人皆是党和人民敬重的共和国功臣,是弘扬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实践队员聆听老红军爷爷讲述解放大西北、血战上甘岭的老兵故事,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付态恩、刘玉吉,感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实践队员在八一敬老院听革命英雄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93岁高龄的付态恩爷爷讲述了他抗美援朝的经历,勉励同学们:“你们年轻人一定要要好好学习,保家卫国。”
91岁的刘玉吉爷爷说:“志愿军不怕苦、不怕死,靠一杆长枪、一把炒面,奋勇作战,血战上甘岭、抵御“细菌战”,最终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刘玉吉爷爷动情唱道,周围爷爷们不约而同地加入,饱含岁月沧桑的歌声,久久回荡实践队员的心头。
与敬老院支部书记、院长薛莉,护理一科科长郭帅座谈中,实践队员深刻感悟: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把在敬老院学到的革命精神带回校园,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
硝烟已远,英雄迟暮,当年意气风发的战士已步履蹒跚,满头白发,但信仰却更加坚定。新时代新青年,应当牢记先辈教导,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为国家、为人民贡献青春力量!
四、聆听南泥湾故事,研学红色家风
8月25日,实践队员前往南泥湾老红军刘宝斋故居,聆听陕西省“最美奋斗者”、“三八”红旗手、“先进女能手”侯秀珍讲述南泥湾“大生产”故事,学习“老镢头”“气死牛”事迹,领略屯田垦荒,造就千亩丰田、陕北江南的壮阔史实,感悟红色家风代代传,老镢头挖出两颗红心只为民的公仆本色。
一片热土一生守护
1959年,15岁的侯秀珍来到南泥湾。16岁时,被选为妇女干部,先后担任南泥湾村村组长、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5年里,侯秀珍牢记“手干净、心干净,做好事、办实事”,把村上的每一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讲好南泥湾故事作为使命责任。
“最美奋斗者”、“三八”红旗手、“先进女能手”—侯秀珍
2020年,侯秀珍筹建了刘宝斋红色家风馆,把三五九旅的革命老照片和实物布置成展室,供全国游客近距离感受这段历史。她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的接待游客,完成着 “把老镢头和大生产的故事讲好,把家风馆办好”的心愿。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大生产”故事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是陕北的好江南”,一曲《南泥湾》生动记录了南泥湾屯田垦荒的壮丽史诗。
“南泥湾梢大、树多、没有路、没有人管,全部是荒地”。侯奶奶深情的讲述,带着实践队员走进那战天斗地的火热岁月。
实践队员在家风馆研学,听侯秀珍讲述南泥湾故事
老红军刘宝斋故居展馆里面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老物件,无不讲述着艰苦奋斗的南泥湾故事。守好南泥湾,建好南泥湾,讲好南泥湾故事;侯奶奶女儿曾多次想说服老人去城里住,享享清福,但是奶奶总是说:“我不能离开家里,要不然大家去哪里听南泥湾故事?”
传递革命薪火,“老镢头”的故事
倚墙放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牌匾中间的“传家宝”——两把老镢头。
侯奶奶的“传家宝”两把老镢头
一把是80年前刘宝斋用来开荒的,它见证了26万多亩土地,千千万万口窑洞的波澜壮阔,见证了“当兵不吃公家粮,还向政府交公粮”的人间奇迹;另一把是20年前侯奶奶用来退耕种树的,1999年,在“父辈开荒我造林”的口号中,侯秀珍扛起镢头上山种树,建设美丽家园。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孩子们,庄稼是怎么来的,那可是一镢头一镢头种出来的。南泥湾是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父辈垦荒生产粮食,后辈种树保护生态。南泥湾沾满泥土的老镢头刨出的不仅是土地、粮食和绿水青山,更是沉淀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一心为民、不求回报”的公仆本色。
传承南泥湾精神,寄语新时代青年
“奶奶对你们的要求就是你们考上大学后,还要好好学习、好好努力,争取考到硕士、博士,到偏远地区、到山沟沟里去,培养好学生、好老师”。寄语朴实无华,初心矢志不渝,一字一句都是对同学们的无限期许。
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五、实践结合理论,学真知悟真谛
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练本领,长才识。实践队员前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延安新区规划展厅、南泥湾开发区规划馆和延安博物馆研学参观。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是革命文艺火种播撒的起点,孕育了无数文艺巨匠,实践队员在这里深切感受到了文艺事业的崇高与伟大;在延安新区规划展厅,实践队员参观了“一心两轴五区六廊”的新城布局,深刻体会“削山、填沟、造地、建城”的世界建城史首例工程恢弘壮阔。
实践队员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延安新区规划展厅研学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精神历久弥新。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实践队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通过实地调研、录制微课、访谈调查等方式,探寻延安红色文化,感受革命圣地魅力,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作为时代新青年,我们要学、思、践、悟优秀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